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汽车都限购了,那房子呢??

发表于2013-09-11

地产商预言:三年内不会取消限购

“三年内全国取消住宅的房地产限购政策,我把这个定义都加上,没有可能。”8月16日,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在“2013(第七届)贡献中国高峰会”论坛地产分会场上如是评述限购政策,语气肯定。


从限购开始的那一天,关于限购是否取消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。争论在十天前温州松绑“限购”之后进一步发酵。8月6日,在全国46个限购城市中,持续23个月房价同比下跌的温州,率先对地方版“限购令”进行松绑,以刺激萎靡多时的温州楼市。这多少让其他地方政府羡艳不已。

其他城市是否会效仿放松限购?温州的松绑“限购”一小步,会不会演化成中国楼市取消限购的一大步?

“三年内限购不会取消。”在一场关于地产未来走势的分会预见环节中,包括冯仑、刘晓光、毛大庆、柴志坤等十来位房地产行业的意见领袖聚在一起讨论后,给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判断。


发表于2013-09-11

全面“松绑”难

“有地王的地方,限购也将越激烈。”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说,在全国范围内,不排除部分地方放松限购。

在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看来,从今年6月份到现在,北上广这样的城市,连续不断有地王产生,就连一向宣称不拿地王的万科也忍不住出手了,这预示着房地产市场回暖。而与此相对应的是,中国小城镇建设、刚需、通货膨胀等因素都决定了消费者的购房需求仍大量存在,在这种情况下,不得不限购。

温州楼市放松似乎是一个风向标,加之市场本身对限购取消呼之已久,会不会给其他地方政府一定的心理预期?

“关于此前温州的限购微调,很难想象它是在完全没有与中央达成默契的情况下推出的。或多或少有为下一步中央政策微调探索标本的意味。它确实对改善型需求有一定的疏导作用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可以效仿。”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指出。

在中央未正式松口楼市限购时,地方显然也不愿意做“出头鸟”。


发表于2013-09-11

  对于外界关于温州楼市放松的说法,温州市住建委副主任戴旭强出来辟谣称,温州的限购令调整,其实是被误读成“松绑”,温州市只是取消了时间限制,将原有的比国务院更为严苛的政策,调整到与国务院一致的政策,限购措施和其他城市相同,并未突破真正意义的限购范围。

一位去过温州调查的政府官员认为,目前温州的房价差不多跌了40%,但这并不能归为“限购导致了温州房价下降。”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民间信贷体系危机和出口贸易的低迷影响了温州的楼市和经济,扶持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温州松绑限购政策的根本动力。

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赞同,认为温州房价连续23个月下跌主要是因为受当地经济不景气影响,而温州这个城市属于个例,并不意味着接下来楼市限购会“全面松绑”。


发表于2013-09-11

  追溯历史,自2011年年初“新国八条”颁布以来,限购就被作为调控的重中之重要求各地严格执行。随即,“限购令”在北京、上海、青岛、济南、成都、贵阳等城市密集铺开。而当年也迎来了全国限购大潮。

对于限购是否会取消的第一个官方说法也是在2011年10月底,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表示,楼市限购政策是行政办法,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,目前住建部正在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,完善之后将取消限购。

不过,原本将期限定在2012年6月30日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迟迟没有下文,而限购政策是否应该取消的争论,甚至地方的冲动却已经压抑不住。


发表于2013-09-11

供需矛盾难解

“三年内全国取消住宅的房地产限购,没有可能。”毛大庆说,不排除部分城市放松限购。

从温州个案可以看出,限购并非影响房价的单一因素。天鸿地产董事长柴志坤赞同毛大庆的说法。他认为,短时间内,不可能全面开征房产税,房产税跟限购政策又有非常强的相关性。“如果开征房产税的话,限购政策应该取消,如果不取消限购政策的话,开征房产税意义也不是特别大。”

毛大庆则分析,中国680个城市中只50个有人口移动吸引力,其中32个属于行政级别里面非常高的城市。因为行政级别决定了资源配置,而中国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上,所有的力度大概在世界上都是最强大的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支撑当地城市土地价值的,不仅仅是那里的地价和房价,更多的是它背后带来的一大堆教育、医疗、科技、文化、资讯等等的城市软实力。“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并不好。”


发表于2013-09-11

在他看来,从2003年调控到今年整整十年,国家一共进行了43次有指向性的政策性调控,颁布了大约150余份文件,这些文件大概都是四个部委以上联动,都谈到了城市数量,从最早的36个城市到后来的70个城市。取一个平均数,大约50个核心城市,这意味着所有政府的调控指向,包括政策调控、人口移动、地王产生均是所指的前述50个城市,主要代表着住宅。

“投资渠道非常有限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、优质的资源高度集聚、分配非常不公,包括对未来生活的恐慌,以及城市化、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。这五件事儿决定了这50个城市到今天仍然难以摆脱供求关系的强烈矛盾。”毛大庆说。


发表于2013-09-11

发表于2013-09-11

上一页|1|
/1页